top of page

跨专业学习 公共卫生「落地」融入小区

公共卫生非离地学术,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教授李大拔教授(Albert)经常思考,如何透过政策建造更健康的小区,令每个人都得到健康生活的权利。作为中大公共卫生硕士兼读制课程首届学生,他透过经年研究和走进小区实战,发现公共卫生人才单有医疗背景未必足够,更需要其他专业范畴的参与,才可令公共卫生「落地」,进入学校、小区建设、政策和公众教育,从而改善人的生活。


Albert目前任教中大公共卫生硕士课程「健康促进及社会行为学」教学领域,同时是资深校友。回想当年英国读医后返港,他第一份工作是到公立医院急症室,察觉求诊者之中不少属非紧急个案,造成紧急服务资源错配。这情景在他私人执业期间一直盘踞心中,带来更多思考:若可以在小区层面预防疾病,能否减少急症室的非紧急病人?在诊所医治到眼前的病人, 但更多在小区中的病人,有没有更根本性的处理方式?因此他于1996年入读首届中大公共卫生硕士兼读制课程,从小区层面寻找出路。

汇集各路英雄 公共卫生渗入生活细节


Albert形容,公共卫生课程是「各路英雄汇集之地」,公共卫生不只是点算小区中有几多间诊所、提供多少医疗服务,而是整体如何提升人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构筑自每一道细节,要获得洁净的空气、绿化环境、干净食物和食水,要有健康生活的权利。因此教育、城市规划、法律、社会工作、传媒等专业,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和知识,把公共卫生带到生活每一环。


例如他积极倡议「健康城市」,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思考模式,「医护可能看到楼宇问题,但不知道怎样改善;我们可以带出问题,由他们改善。」他亦制定不同指标,量化城市发展状况,以便跟进和改善。他的学生之中也有公共行政人员,可从政策方面推动公共卫生。


「健康学校」也是出于同一理念。除了生物或健康教育课,每一个科目都可能触及公共卫生领域,「教地理时可覆盖地球资源和环保等议题;科学课堂可能触及疫苗知识;艺术和音乐,原来也能扣连精神健康和治疗。」在书本知识以外,学童身心发展和社交模式,与个人成长环环相扣,若教育结合公共卫生,可带来更全面思考,「弹性小息和午膳、生病不要回校,当时推行并不容易,有家长要发病的小朋友服药后继续上课,但现时已经有转变。」


前线人员学习 跳出自身职位框架


至于医疗背景人员,不止是管理职级才需要公共卫生知识。「例如医院的普通护士,可能做临床工作,在手术室看到一些问题,未必立刻知道怎样处理,包括病人手术前评估和教育不足,或出院后的护理服务出现缺口」,深造公共卫生课程可扩阔他们的视野,甚至跳出医院架构,思考在非政府组织等外间团体,如何填补公立医院服务的空隙,助他们考虑发展前路。


四十多年来发表大量有关家庭医学和促进健康的论文,Albert认为是为政策主张提供实证,以争取资源落实建议。他创办香港中文大学健康教育及促进健康中心,也是以推动基层医疗、健康促进为目标。


「要把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是很困难的,我有生之年都做不到。」Albert念念不忘的是如何令公共卫生「落地」,「要就着环境、政策、小区的角度,思考如何实行、是否符合公共卫生的初心,很多时典型学术研究未必可做到。」他构思未来的公共卫生课程,可与其他学系合作,共同规划部分单元,令医护和其他专业背景人士,都能学习对方的语言,切入小区不同场所,令每个人安全和健康地生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