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物理治療師肩負復康及預防疾病角色 基層醫療健康仍需各界攜手同心協力

對於2021年完成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碩士課程的物理治療師葉曉彤(Joan)而言,今年已是踏進物理治療行業的第四個年頭。當初希望藉由康復運動及其他物理治療技巧治癒病人,惟在工作過程中漸漸發現所學知識仍難以全面幫助病人。「當我向一個有肥胖及三高問題的病人闡述長遠要多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才可以進一步預防關節痛症復發時,病人常常會回說:人人都有三高,不足掛齒吧。」 Joan 解釋,正因病人對疾病有著不同的謬誤,甚至於忽視,治療進度及康復狀態都會有所耽誤。「我不時想,不只專有化的治療才可以幫助病人,一些早期的基層醫療宣傳及教育也同樣重要」,這便牽涉到多專業團隊合作及跨界別配合才能真正地守護市民的健康。


從日常與病人應對互動 發掘進修方向

在公立醫院任職二級物理治療師的Joan每天接觸不少痛症病人,有時會在病房為臨終病人減輕痛楚,有時則會上門為較年老的病人提供痛症處理。她從工作中看到很多病人對痛症有所誤解,「例如不少人覺得年紀大了自然就有關節痛,從不正視身體發出的訊號;也有不少人認為『生骨刺』或有痛症便不應活動,但其實很多痛症都需要被正視並配合適當的運動才可以有效改善。」公立醫院排期就診需時,Joan接觸過不少患痛症超過六個月才開始接受治療的病人,「除了痛症已由急性轉為慢性或長期問題外,我們治療師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他們對疾病根深柢固的想法,治療便也變得荊棘叢生」。


有別於大多物理治療師選擇更專門的科系進修,如運動醫學或神經科學,Joan於2019年決定選讀中文大學公共衞生碩士課程。她笑指,公營架構下較少二級物理治療師選讀公共衞生碩士課程,因此她還需補交資料以申請此學科附合升職門檻。但正因如此,她更肯定自己選對了進修學科,「當大多物理治療師深入鑽研更專門的科系,其實架構下亦需要物理治療師對更廣、更宏觀的專業如公共衞生有更多的了解。」



Joan稱,選讀公共衞生時本以為只是了解不同有關公共衞生的知識,處理臨床問題時想得闊廣一點便可以,但漸漸發現公共衞生所針對的受惠群體和整套思維模式都與臨床醫學截然不同。她指,讀書時認識來自不同界別的同學,如社工、教師、甚或航空從業員,「大家學習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戴上一副具備公共衞生視野的眼鏡,去了解並細思各社會議題的解決方案。」而Joan作為醫療人員則感悟,治療病人時不應只把目標放在處理病人當刻的醫療主訴,更應為他們多想一步,提前讓他們了解身心狀態與不同疾病的相互關係;將來制定服務方向時更應在適當時機多把對象擴闊至大眾,這樣才能做到預防疾病、長遠地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探討在家安辭 深明需各界協力方能達至人口健康

Joan主修醫療體系、政策及管理,因此其研究報告論文(Capstone Project)亦與此有關。就讀公共衞生碩士課程時正值新冠肺炎來襲,當時於紓緩病房工作的她,眼見不少病人只能隔著熒幕跟至親道別,十分傷感,讓她想到在香港實行在家安寧離世(Dying at Home)的需要及可能性。因此她把握是次研究機會,探討晚期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對在家安寧離世的想法。


與研究導師 郭慧良博士合照

Joan感謝得到導師、不同部門同事和各受訪者的支持與協助,才可以把研究的構想一步步實現。她在研究過後發現香港真的不乏有意在家安辭的病人,「既有病人反映希望能在熟悉的環境安然走過人生最後旅途,亦有照顧者冀盡力照顧陪伴患者至最後一刻」。除了覺察受訪者的意願外,她同時亦留意到社會上存在形形色色的制肘:小至其家人或照顧者能否彈性安排工作時間或享有照顧者假期;大至房屋政策能否配合,近年香港的「納米樓」發展趨勢令人尤為擔憂,港人將來的居所空間是否足以安放安老善終的設備呢?「這讓我更意會到,不單醫護人員需要了解公共衞生,社會上不同的專業人士也應一同認識公共衞生,才可協力為社會創造更宜居的條件」。


她憑探討在家安寧離世的研究報告獲得該學年多個獎項,包括「最佳研究報告論文獎第二名」及「最佳研究報告海報獎第二名」,而其學業成績更得到「最佳總成績獎第二名」。Joan回想當年邊工作、邊上學、邊完成論文的時期確實令她身心俱疲,但不論是課堂的內容,還是研習訪問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意義非凡,讓她覺得這一切的辛苦與努力都是值得的。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