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药物安全从心出发帮助病人成工作原动力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媒介,安全与否可说是性命攸关,把关的人务必小心谨慎,才能令病人安心。身为美国Gilead Sciences药厂全球病人安全亚太区总监的陆肇麟(Laurence),每天工作就如侦探查案一般,发掘所有与药物安全有关的个案,仔细求证寻找真相,以保障病人安全为首任。他坦言在药厂工作有别于其他工种,感觉上较有血有肉及帮助到别人,成为他每天工作的原动力。


Laurence幼时随家人回流香港,大学选择回到加拿大升学,当时选科的决定,令他之后的道路与药物牵上关系,「中学读书时一向对化学科很感兴趣,选科时朝这个方向去思考,想到人生存于世上,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健康,没有健康什么事情也做不来,于是就很直观地拣选药剂科学,既可继续沉浸于自己喜爱的化学,与健康相关也令人感觉上较有血有肉及帮助到别人。」完成四年课程,本打算留在美加发展的他,却因为教授一席话而选择回港,「那位教授是我的mentor,他认为美加药品市场发展成熟,不论研发、临床试验及监管等制度已很分明,反观不少亚洲国家的药物市场正值初始阶段,一些在欧美早已流行的药物及科研制度,却从未深度触及亚洲部分国家的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相信会有较佳的发展机会。」


听从教授的建议,Laurence于09年回港求职,集中于应聘药厂的工作,「个人较喜欢新鲜事物,最好每天工作也有新意,到药厂工作就有这个好处,永远追求创新,不断有新药研发出来,而且所有工作均强调团队协作,可以涉猎商业营运、供应链、市场推广等各方面知识,对于我来说饶富新鲜感。」加入药厂后,Laurence主力负责药物安全,他形容工作性质有如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监察药厂所有产品的不良药品作用及其产品安全性,「方法是每日主动收集坊间关于药物的安全讯息,不论是来自医生、病人、传媒还是社交媒体的,统统拿回来作分析,过滤当中有用的信息交予总部的科学家分析,如果发现有潜在问题,就需要通知政府及医生,并更新药盒上相应的安全说明。」


有助理解本地公共卫生


听起来似是简单,但中间要拿捏的地方却要很准确,尤其是收集回来的药物信息会产生怎样的科学结论,涉及不少判断,「虽然可依赖各种科学模型,滤走当中噪声,但也要凭各专业部门讨论合作来作最终判断。」不过工作下来,Laurence却开始发现有不足之处,「在加拿大读药剂科学时,吸收到学术方面的理论及知识,但香港医疗体制始终与加拿大不尽相同,长远要在本地医疗市场立足,确实需要对香港的公共卫生系统有所认识。」于是四出向朋友及同事打听各式进修选择,最后决定修读中大的公共卫生硕士课程,「一来兼读课程的时间较灵活,可以配合到日常繁重的工作日程;二来不少旧生表示,课程内容相当着重实用性,教授团队有不少打过SARS等硬仗,也不吝分享他们的实战经验,对全面理解本地公共卫生很有帮助。」

Laurence與歐洲藥物安全專家聚餐
與歐洲藥物安全專家會面

不少人以为公共卫生课程只为医护人员而设,Laurence却予以否定,「正如我大学选科时所想,健康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坊间各行各业其实也与公共卫生有关,例如非政府组织中的行政人员,有需要透过了解公共卫生来制定机构政策;又例如从事长者及儿童小区工作的,关注公共卫生发展对工作也有帮助;甚至近年创科气氛浓厚,有部分初创涉猎生物科技范畴,对公共卫生有基本认识,方能在研发产品时有更好视野。」


分享不同看法大开眼界

在泰國的一次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活動
一次在泰國的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活動

结果证实没错,Laurence说两年课程对他的帮助很大,「课堂上传授的统计学知识固然对处理药物信息有帮助,而涉及临床测试的步骤及术语,也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最重要是同学来自五湖四海,除了医护人员外,也有社工及于非政府组织工作的人,我会形容课程像是医疗界别的MBA课程,助我拓阔眼界及视野,看到界别内不同持分者的看法,也建立了有用的人际网络,日后在职场上助一臂之力,即使现时已毕业多年,仍与同学保持联系,不时分享所见所闻。」


毕业后回到工作岗位,Laurence不讳言课堂所学,改变了他对药物安全的看法,「撇除书本上的硬知识,其实课堂上领略的软技能更为受用,例如教授时常强调的『do no harm』精神,就成为了平日工作的座右铭,令我收集药物信息及跟进后续情况时以此为原则,积极思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保障病人安全。」


圖/陸肇麟 提供

bottom of page